做自己的性平好神

謝馬力

台灣是一個有著多元文化和信仰的社會,很多人在遇到生活上的困境時,便會尋求心靈上的支持,相信滿天神佛,一定有一位可以保佑自己度過難關,拜文昌求好成績,拜月老求好姻緣,但若想祈求性別平等、歧視退散,這個心願又該委託給哪位神明呢?

上次我在分享時,也問了大家這個問題。有位夥伴認為應該拜媽祖,覺得女神最能夠體會女人的心情,但也有人提問,如果是男性受到歧視,還能拜媽祖嗎?討論至此一發不可收拾,有人發現,民間信仰中的神明性別比例很不平均,女神的數量遠比男神的少,是不是因為女性在過去的社會型態,沒什麼機會離開家門,自然也沒機會立下功勞,成為受人景仰的神明;也有人困惑,若是傳統文化認為女人的歸宿是夫家,去世時若還沒有結婚,芳魂將無處可歸,只能去姑娘廟,那麼同樣單身的媽祖為什麼成了女神,還沒有人敢將哪位男神和她送做堆。

關心性別議題的人常說,學習性平是一個「開天眼」的過程,這隻眼一但開了,便「回不去了」。意思是當你意識到「性別」無時無刻都在我們的生活中運作,就很難忽略它。像是幫小朋友買玩具的時候,會發現玩具商總是用顏色來幫男孩女孩分類,機器人和車子的包裝上是男孩的照片,而芭比則是女孩的;打開電視,看到霸氣總裁的偶像劇,會開始同情這位總裁一輩子活在長子、長孫的期待中,還有陽剛文化讓他不敢輕易示弱的壓力。

話說回來,「性平天眼」到底要怎麼打開呢?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從生活中進行觀察,從事情的運作方式到分工的習慣,是不是都有一些性別化的假設?比方說清明掃墓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時機。我的爸爸出生在傳統的閩南家庭,所以我們從小都是看著奶奶在張羅拜拜的祭品,一旁幫忙的是身為媳婦的媽媽和嬸嬸們,當我國中後,也會叫上我和其他堂姊妹,說是要學著怎麼祭祖,但同一時間,爸爸、叔叔和其他堂哥堂弟,都在客廳看電視;到了祭祖當天,擔任主祭的是身為長子的爸爸,他幫所有親戚捻香,帶領著大家祭拜,之後和幾個堂兄弟去除草、壓紙,我曾經問過為什麼不叫上我去,爸爸只說男生力氣比較大,這種粗重的工作男孩子做就好,還記得我當時心想:「這樣當男生不是很衰嗎?」後來才知道,這些「粗重活」其實是祭祖的重要工作,一般不會讓女兒來做。

還記得我大學時在性別課程的討論中,發現這些習俗背後的意義,心裡有多不平,但在某次家族聚會時,聽到堂兄弟在抱怨每次掃墓都要當粗工,讓我明白了一件事─這些性別刻板的分工其實讓每個人都不好過。如果我們讓喜歡烹飪的家人負責採買和準備食物,擅長清潔佈置的便去打理環境,和長輩感情最深的負責擔任主祭,這種具有「性別平等分工」概念的清明掃墓,一定更能凝聚家人間的情感。

當然,挑戰主流價值並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當性別平等的意識開始萌芽,你會發現自己開始看見性別如何在生活中運作,男人的成功不一定只有五子登科,而女人的歸處也不只有結婚生子,在生活中慢慢累積性別平等的能量,終究可以跳脫刻板印象的束縛,真正的做自己。然後你會發現,性別平等不用求神,因為你就是自己的性平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