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與老師的溝通

撰寫人:康心怡老師

隨著教育改革的風潮與融合教育的發展,家長參與學校校務已成為教育的趨勢。除了學校教育以外,孩子受到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因此家庭勢必要跟學校共同承擔孩子教育的責任,教師與家長都需要瞭解孩子在校、在家的生活與學習,進而成為教育孩子的合夥人。

筆者在教育界服務30多年,擔任小學級任27年,累積豐富帶班與教學的經驗。自民國92年起在校內外輔導多位初任教師,也多次應邀在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對教師們作班級經營及親師溝通的分享。因而,有機會得知教師們在親師溝通上遭遇不少困境,更因親師溝通的衝突而造成教師教學與孩子學習的影響,甚至嚴重到孩子需要轉班或轉學。由此可知,對家長與教師而言,如何有效進行親師溝通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本文限於篇幅謹以級任教師的立場,敘寫級任教師期待的親師溝通內涵,在寫作之前已訪談多位過往曾輔導的夥伴,筆者彙整了他們的意見,並以此文代為表達他們的心聲,提供身為家長的您們在進行親師溝通時的參考,更期待在優質的親師溝通後,孩子的表現更為穩定與進步。以下分別從親師溝通的時機、方式、內容、態度等面向敘述:

(一)掌握時機:親師溝通適宜的時機點是學期初,尤其是面對新學年的開學初,請家長運用學期初班親會、學校舉辦的體表會或平日接送孩子時進行親師溝通。當然,孩子若有特殊狀況或有其他個別問題,親師更需聚焦在孩子的學習態度、生活行為、價值觀等問題進行溝通。有時,父母覺得孩子返家表達內容與教師和同學反應有落差的時候;或父母的教養態度、行為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親子關係的發展時,家長與教師都可以向對方發出面對面溝通的邀請。若預期需要長時間溝通,請雙方先行約定時間,在此同時請將問題先提出,提供彼此思考與提出解決的策略,以提升溝通效能。

(二)溝通方式:親師可運用班親會、個別約談、電話、書信、email、Line或其他方式溝通,但是仍以面對面的對談較能兼顧溫度與深度,且不易造成文字書寫與理解的誤差和因看不見溝通的表情而形成誤會。教師們普遍認為孩子經由家庭與教師的雙向觀察更能精準了解孩子的學習或行為問題。所以,溝通時最好由平日了解孩子的大人出面,才能讓溝通內容聚焦在孩子學習或生活適應的困境,經由逐步雙向抽絲剝繭的互動、澄清孩子困境的原因,才可能進一步討論解決的策略。若建立LINE群組溝通,最恰當是運用在教師即時訊息的通知:如布達作息時間調整、教學活動親師的配合等。

(三)溝通內容:為促進親師雙方對孩子的家庭與學校生活的了解,教師會期待知道孩子家庭背景、生活習慣、與家人相處情形、家長的教養方式及對孩子的期望。而家長也會想知道孩子的學校生活、學習狀況、人際關係與行為表現。當親師充分溝通並了解孩子的生活與學習狀況後,孩子便會在親師互相合作與信任關係中成長。

(四)溝通態度:親師經由溝通可獲漸趨一致的教育信念,其實秘訣就在彼此坦誠與互信,才可能達成一起關注孩子的成長的目標。根據老師們的經驗,孩子在校與在家可能有不同的表現,當孩子返家反映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請家長能先請孩子敘述事情的始末,盡量在了解事情的全貌後再與教師溝通。溝通時,請家長先聽老師的敘述想一想孩子的個性,有時發現問題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契機,家長要用自己的穩定的情緒面對孩子的不穩定,因為解決問題永遠比說服教師或為孩子找理由來得重要。

為建立和諧、互助的親師關係,有效的親師溝通會引領教師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用心與努力,且讓家長知道教師隨時歡迎家長們走入教室,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請家長相信教師會以組織化的班親會舉辦各種親、師、生活動,來強化親、師、生關係,更願意進行良好的親師溝通,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師互動關係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