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對負面情緒
撰文者:楊東蓉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和弟弟吵架,媽媽突然拿了兩把菜刀,一把給我、一把給弟弟,說:既然你們這麼恨彼此,就把對方殺一殺好了!當時的我和弟弟,立馬嚇哭,手握著菜刀不知所措!還好,一旁的阿伯趕緊解圍。從這一次的經驗中,我學到:生氣是錯的,我永遠不應該生氣。
另有一次,我在學校看到同學的鉛筆盒裡,有一隻我曾經請媽媽買但被拒絕的鉛筆,瞬間我非常的難過,於是鬼迷心竅的我,帶著極度的焦慮和不安,趁媽媽不注意,偷了媽媽的錢,去買我心中的鉛筆。手中拿著那鉛筆的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難過被安慰了!當然,那只持續一下下,很快地,我就被媽媽抓包!那個當下,我所預期的責罵聲並沒有隨之而來,等到的反而是母親的哭泣聲,她自責地說:「都是我的錯,我沒有把妳教好!」看到母親眼淚的瞬間,我深深的自責和愧疚,我害媽媽哭了,我真是很糟。我壓抑自己面對母親眼淚的「無助」、「難過」,「堅強」地安慰母親。我有了個結論:我只能快樂,這樣媽媽才會快樂。
自此,我慢慢地和負面感受脫節(生氣、難過、焦慮、害怕、擔心、無助、挫折等)!每當一出現負面感受,我立刻會啟動自己的所有技能,擊殺這些負面情緒,因為我不允許它們的存在。換句話說,當情緒出現時,我就會不自覺地將其歸類為危險的、不成熟的、失控的、最好不要有。然而,這一切都在自己有了孩子、開始真正學習當媽媽時,有了戲劇化的轉變。我原本建構的隔絕負面情緒的安全堡壘,被一一的擊垮。多年後的今天,我很感謝這樣的經歷,它讓我重新認識我的負向情緒,慢慢練習靠近自己的負向情緒,也學習如何引導孩子。
分享我學到帶領孩子面對負面情緒的幾個步驟:
- 先和自己情緒連結,穩定自己的內在
- 運用事實訊息,同理孩子的情緒,與孩子連結
- 運用好奇,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故事
- 接納感受、溝通規則
- 欣賞感謝
前幾天,我在房間進行視訊會議,而客廳傳來先生和兒子衝突的聲音。幾分鐘後結束會議,我走到客廳,發現兒子眼眶泛紅,坐在功課面前,手上拿著一枝自動筆,試圖裝入筆芯,卻怎麼裝都裝不好,筆芯一直斷(地上滿滿都是短短的筆芯,內心吶喊我的地板),接著他又因動作太大,整盒的筆芯倒在地上!兒子撿筆芯的過程,因為情緒不穩,不僅撿不起來筆芯,還弄斷更多。此刻,我發現自己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胃揪緊的感覺,我意識到我的「火氣」慢慢在上揚,我趕緊深呼吸,穩定自己的情緒,協助收拾地上筆芯的殘局。接著,我邀請兒子到房間跟我聊一聊(溝通的空間和情境很重要)。
👩🏻:媽媽剛剛聽到爸爸罵你的聲音,現在看到你眼睛紅紅的,且一直弄斷筆芯,我猜你的心情很不好(停頓、說出所聽到和所看到的事實訊息,然後觀察兒子是否有接收我的訊息)。
👦🏻:(淚水硬是在眼眶打轉)
👩🏻:媽咪猜被爸爸罵,你很難過。剛剛,我也聽到你吼爸爸時跟爸爸說的話,我猜爸爸沒有先問你,就這麼大聲罵你,你覺得委屈(持續平穩,但帶著感同身受的語調傳遞同理的訊息,然後等待)。
👦🏻:我有寫功課,我寫完了,可是妳在開會,我去問妳我可不可以玩,但是妳沒回答我,我就玩!我有計時。可是爸爸一回家就罵我,他說你在開會要小聲,他自己還不是那麼大聲(一邊哭、一邊大聲說,聲音透露著委屈)。
👩🏻:所以你覺得很委屈。
👦🏻:嗯。
👩🏻:媽咪謝謝你願意說,看你著麼難過,媽咪好心疼,要媽咪抱抱嗎?(持續保持同理和連結)
👦🏻:(搖搖頭,但從肩膀的起伏幅度和變小的哭泣的聲,我知道他的情緒漸趨平穩,可以不帶指責的聊一聊拓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你從這件事學到什麼呢?
👦🏻:要好好跟爸爸說話(兒子的腦筋轉得幅度,自己有點跟不上)。
👩🏻:嗯,這也很重要,但媽媽想知道的是,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避免你被誤解的事情發生。比方說,媽媽在開會,沒有辦法回答你,你可不可以寫張字條給媽咪(和孩子談問題解決方法時,一步步來,切記一次太多訊息)?
👦🏻:嗯,可以。
👩🏻:然後,爸爸回到家,如果你忙著遊戲,沒辦法立刻回答爸爸,就可以先將紙條給爸爸看,證明媽咪有同意?
👦🏻:好。
👩🏻:那對爸爸說話大聲、還有你吼爸爸的事,你的打算呢?
👦🏻:跟爸爸道歉,也跟爸爸說他的大聲,我不舒服(這是前幾年訓練的成果,媽媽心裡自豪著)。
👩🏻:太好了。媽咪好欣賞你勇於表達自己心裡的感覺,也能夠認錯。
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只要遭遇到不順遂或威脅時,內心難免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畢竟這是大腦的自我保護的生存機制。然,無庸置疑,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和楷模,而父母因應情緒的方式不僅會影響孩子辨識情緒的能力,也會影響他們自我和人際的發展,甚至是親子關係。因此,協助孩子發展負向情緒管理的能力之前,父母需要先學習這項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指得不是控制自己的感覺,或強迫自己更加正向思考。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硬要讓自己從負面情緒(「我很生氣」),轉為正向思考(「沒什麼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通常不會成功,還會適得其反。當我能夠正視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時,我就能夠在我的感覺和我對感覺的反應之間製造出一些迴旋空間,調解情緒後,就更能夠喚起自己的理智思考能力,運用彈性和問題解決能力,因應各種不順遂或威脅,便更能夠身教示範給孩子,協助孩子辨識情緒、懂得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增加抗壓能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