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農與食物的產地─大直婦女中心分享後記

撰文者:邊邊女力協會

 

以手作發酵康普茶工作坊,交流多元性/別平權意識

3月末的假日下午,邊邊女力協會的夥伴馬力,帶著一罐培育熟成的康普茶菌母出發,來到「女農與食物的產地」巡迴展的第一站 – 臺北大直婦女中心,與聽眾分享女性與食物的親密故事,以及手作發酵康普茶的方法,引領參與者看見臺灣不同女性傳承的豐富知識,與她們所經歷的生命選擇。

 

/ 手作康普茶工作坊怎麼進行? /

首先,馬力用紅茶包與砂糖煮了一大鍋香氣濃郁的高糖份紅茶,作為孵育「康普茶菌」寶寶的養分。接著,她從康普茶啟動液裡取出一片厚厚的米白色康普茶菌母,用食物剪把菌母剪成小片。最後,她把一片片小小的菌母與濃紅茶,分給了在場的每位參與者,裝在她們各自手中的玻璃罐裡。  

馬力帶來的這片厚實的康普茶菌母,其實是在去年「女農與食物的產地」展覽期間,我們舉辦的一場食農工作坊中培育的。把小小片的菌母裝罐,讓參與者帶回家繼續孵育發酵,成為新一代的康普茶寶寶,這樣的過程是不是像極了傳統家族與社區裡,女性將飲食知識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歷程呢!

 

食食課課:不只尋找在地味覺文化,更點亮女性傳承的草根知識  

味道,是文化傳承的媒介。醃漬與發酵,更是自古以來人類為了保存與增進食物風味所進行的日常活動。舉例來說,泡菜、味噌、梅酒等無數發酵品與漬物,是臺灣家庭為順應節氣所發展出的多元飲食文化。不過,你可曾意識到這些看似家常的食物製作,隱含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性別議題? 

儘管臺灣的性別平等意識在過去三十年已大幅提升,但在許多家庭中,製作食物仍然是女性例行從事的無酬勞動。所謂無酬勞動,是指個體在家庭中所從事的育兒、料理、照顧家人等家務勞動,經常被視為理所應當的付出,而未能獲得相應的報酬或尊重。 

為了彰顯臺灣女性在家庭、社區裡勞動所積累的智慧與價值,邊邊女力協會開啟了一段以「食食課課」為名,探訪臺灣各地女性與食物親密故事的旅程。

 

訴說女性的智慧,定義廚房裡 / 外的女食物學家 

2019年我們策劃的《食食課課:廚房外的女食物學家》展覽,將「掌握、創造與傳遞食物知識」的女性們稱為「女食物學家」(Women Bromatologist),講述了廚房裡/ 外的女性在種植、流通、料理與保存食物過程中所呈現的智慧。那一年,我們訪談了魯凱族部落裡的廚師、從都市到宜蘭種田的新青年、傳承父親涼粉生意的萬華女兒、在臺灣販售印尼家鄉味的主婦闆娘、通過養雞平台串接市場人情味的創業家、一生與海口魚市場相伴的嘉義女兒、彰化肉圓口味的守護者、用醃漬保留記憶滋味的客家媽媽。

這些女食物學家,和我們分享了非常多有意思的知識。比如,客家媽媽向我們介紹了「百變芥菜」的料理手法。你知道酸菜、福菜與梅干菜的前身,竟然都是芥菜本尊嗎?新鮮芥菜,不僅可以現炒,清燙後沾桔醬也好吃。經過曝曬、撮鹽、發酵、醃漬的芥菜,則會成為酸菜。若將酸菜的菜梗剪裁、晾至半乾,就成了福菜。而菜葉曬製完全乾燥後,則是梅干菜。芥菜,果然不虧是客家餐桌上最受歡迎的葉菜,完美的展現了客家文化裡惜食的智慧與精神!  

2020年的展覽,我們則以《食食課課:女農與食物的產地》為主題,訪談了11位女性農人,我們走訪臺灣北中南東各地。這其中,有在臺北關渡傳承家族第六代最後一塊稻田的女性,有投身庇護所工作用種植連結生命的女性,有培育微生物讓土壤變好的優雅女農,有用社工背景串連南投地方與人的咖啡女農青,還有返鄉至坪林種茶的女農青等。她們不僅讓我們了解到如何在耕作的同時與自然為伴,用友善環境的方法獲得食物;也讓我們看見通過種植連結自身生命、家庭與社會的多樣可能。

 

實踐性別平權 從日常生活做起  

  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性別平權、友善環境、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者呢?在大直婦女中心的分享會後,有位參與者提問「我只是個家庭主婦,我也能成為實踐性別平權的力量嗎?」  

馬力肯定的回答「當然可以,每個人、每一天、每一次所進行的消費與購物行為,都可能成為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比如從關心孩子在學校的食物安全開始,主婦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社會影響力。每個人都有機會因為對身邊人們的愛,而參與不同的社會議題。 」

你我所熟悉的日常飲食,還蘊含了哪些豐富的知識與學問? 廚房與農田,除了是傳統印象中屬於女性的食物世界,是否也有機會成為臺灣女性創新與成長的空間?這是我們在《食食課課》展覽中不斷探究的問題,也希望未來你能與我們共同發掘與思考。 

 

關於邊邊女力協會  

 社團法人邊邊女力協會是一個致力於推動具有性/別視角的「科技近用權」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科技近用權」是指個人接近和使用科技的權利。這既包括個人可以便利地獲得科技相關知識的權利,也包括個人可以平等的使用科技、讓科技進入生活的能力。我們希望通過女性主義知識創生與社會創新,讓科技有溫暖、有性別。    

 我們所關注的科技範圍,不侷限於數位時代的科技應用,更包含從古至今改善人類日常生活的傳統手藝與智慧,諸如編織技術、食物調理與保存技術等。為了彰顯臺灣女性在傳統家族和社區生活中的勞動力與其知識傳承,邊邊女力協會從2019年開始以「飲食文化」作為切入點,策劃了系列女性食農展覽,訪談了臺灣不同地區、年齡、族群的女性。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她們分享的故事,拼湊出在地的豐富草根知識,呈現臺灣飲食文化的多元樣貌,讓大眾意識到尋常的飲食中的性/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