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從好好吃飯開始!

                                                      王淑真 職能治療師

 

一、職能治療:從好好吃飯開始!

每次的親職諮詢、都是在家長與我分享,親子間日常生活上的疑難雜症中揭開序幕、然後在吃、喝、拉、撒的生活瑣事中、發現親子間彼此成長契機。

孩子的發育成長,需要家長或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及均衡的營養,而不只是讓孩子吃的多。臨床上,下列幾種飲食習慣,容易影響兒童未來的學習效率:

  • 進食時間過長。例如;邊吃邊睡,或是吃飯時,習慣含飯,也有些孩子,習慣邊吃邊玩,如此一來,往往2-3個小時甚至4個小時,才能完成一頓飯。
  • 有挑食的習慣,或是有口腔敏感或是不愛咀嚼的問題。例如;喜歡配方奶或母奶等流質食物,大約四個月大之後,轉換副食品有困難,常,
  • 常專挑柔軟的食物,如布丁、水餃等,直到滿週歲後,仍不喜歡需要咀嚼的食物,如青菜、瘦肉等。
  • 進食時間不定,往往正餐吃很少,但是遇到零食(如;糕點麵包,餅乾、糖果等),卻來者不拒,或是進食時,有坐不住的問題。
  • 無法戒除用奶瓶進食或是吸食母奶的習慣。

 

二、早期療育:培養「多咀嚼」的飲食習慣!

從哇哇落地到兩歲左右,是發展生活習慣的關鍵期。就飲食習慣的養成來說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吸吮階段:從出生到6個月左右,也就是長出門牙之前,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生理時鐘,餵食流質食物(母乳/嬰幼兒奶粉、液體類食物),原則上,建議媽媽親自哺乳,因為,嬰兒可以從吸吮乳頭的動作中,學習如何控制牙齦、舌頭與呼吸肌肉間的協調-這是未來能夠咀嚼固體食物,避免孩子偏好軟性食物、或是容易含飯、或是不愛說話、減少構音不清的關鍵期。
  • 口腔的閉合與吞嚥動作階段:六個月大左右,當寶寶開始長出乳門齒,就可以用湯匙餵食副食品(例如米精,麵精等半流體食物,來訓練孩子的)。嬰兒能夠讓家長利用湯匙餵食,表示嬰兒自己的頸部控制能力(這是軀幹動作控制能力的起點)、眼睛與嘴唇、臉頰與口腔內的舌頭等肌肉群已經能彼此進行更複雜、更精準的協調,除此之外,嬰兒對食物對酸、甜、苦、辣味道的的偏好、喜惡選擇與接納能力,也是家長能夠開始對親子間的飲食習慣之養成,有初步的認識與調整。
  • 咬碎與咀嚼動作的階段:約一歲半左右,在食物的選擇上,是「海闊天空、無所禁忌」,因為當孩子長出第一顆乳臼齒(屬於後牙,它的功能是磨碎食物),幾乎大人能吃的食物,只要食物的大小適中,孩子就可逐漸的依照水果類→蔬食類→蛋類→肉類食物,家長只要逐漸增加食物本身需要咀嚼的難度即可。需要注意觀察的行為是:進行進食活動時,孩子是否會有含飯(慢吞吞、屬於處理速度慢的學習特質)、坐不住、隨情緒選擇想吃的份量(高興的時候可以把飯吃完、不高興的時候,扒幾口飯就草草了事)。
  • 靈活的口腔動作階:段到一歲半到兩歲之間,犬齒已經萌出,進食時,就可以撕裂食物,因此,比較大塊的肉食也可以吃了,配合良好的口腔動作協調,孩子的構音、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也與日俱增,另外,孩子也會善用自己的雙手協調能力,自己獨立進食。因此,2歲之後,孩子因為乳牙的輔助,可以攝取跟大人們一樣的食物營養,配方奶或母奶已不敷孩子的營養需求。因此,如果孩子還是習慣依賴液體食物(堅持要用奶瓶進食),或是孩子適應不同的食物有困難(容易挑食、偏食),或是不知如何咀嚼而習慣將食物含在嘴巴,就容易滋生齲齒與情緒調控的問題。

 

三、實踐「以家庭作息為中心」的早療目標

兒童發展的目標就是:培養孩子擁有

(1)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如充足睡眠(好睡)、均衡飲食(好吃)與適量運動(好玩)的生活習慣。

(2)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例如;課業學習、情緒調控與專注能力的調配。

(3)提昇生活品質;如適時、適性的人際互動知能等。讓我們大手牽小手、親師一起努力吧!